誠心幫助農民賺錢的理想投入米業

 

文╱陳霆

 

清晨六點,許多人還在棉被裡掙扎,彰化縣埤頭鄉的田間,卻早已有一個壯碩的中年人,精神抖擻的漫步在晨曦裡的阡陌中。 

他邊走邊審視著綠油油的稻秧,默默記下每塊田裡秧苗的生長情況,暗忖待會要給農友們什麼建議,才能讓秧苗生長得更好。

他,就是聯米企業的總經理劉德隆。 

就是頂著這股拚勁,秉持著處處為農民著想的心意,劉德隆和妻子莊麗珠聯手擦亮了「中興米」招牌,讓8萬元資本的白米批發生意,

變成年營收超過20億元的企業。現在聯米企業共有「中興米」、「東鄉米」、「鍾愛一生」、「米師傅」等6個品牌、超過210個品項,

在台灣的米市中占有率達4成,劉德隆因而被稱為台灣「米神」。 

埤頭鄉農友徐新來說:「外面的人常常開玩笑說,劉老闆工廠都已經做那麼大了,每天還那麼勤力(台語),簡直比外勞還辛苦。」

談起成功的經營心法,莊麗珠說,祕訣就是:「與農友搏感情、教他們種田、幫他們真正賺到錢。」

 

推動契作 稻農也成贏家

 劉德隆與「米」的淵源深遠,因為出生在世代經營碾米廠的家庭,從小他除了要到米廠幫忙,也要下田工作,農民的辛苦,深烙在他心中。

 莊麗珠補充說,以前的米廠,對當地的農民就像地方上的小銀行。很多農民的肥料費、家庭的開銷,需要跟米廠預支,收成後才從穀款中扣除。

 「當時我的公公(劉邦源先生),很願意預借給農友,」莊麗珠回憶,「因為他知道,一些錢就可能逼死一條好漢!」

 長期看到農民的困難,劉德隆、莊麗珠夫婦有一個心願:「一定要讓稻米的產業能跳脫傳統,展現新風貌。要能幫助農民,讓他們經濟更好。」

 懷著這樣的願景,聯米從1989年開始在優質產區推動「契作」,成為台灣第一批與稻農有契作關係的糧商。

 契作是一種契約耕作的形式,稻農若以指定的技術、品種、方式來耕作,就能以高於市價的契約價格收購,不只可以保障農民的收入,

也可有效管理稻米品質。莊麗珠表示,聯米企業一年和稻農簽約一次,依品種不同,收購價可增加20~50%。

至今和聯米有契作關係的稻農已超過500人,發展成7大產銷班,契作面積超過1,200公頃,並有完整的課程訓練制度。

在埤頭鄉農友的心中,這個「頭腦很好」的劉老闆,不僅讓稻米有好價格,更大的幫助是,團結原本孤立的小農,把有機耕作、優質品管的觀念

傳授給大家。

結識劉德隆超過18年的農友許永林說,加入產銷班後,每期稻作都會由農業博士上3次課,他說:「原本只能自己摸索,加入產銷班後,大家就

可以互相探討、研究。」

農友張德東也表示,加入產銷班可提高產量,又有好的收購價格,幫助很大。

 

成立基金會 傳承米文化

聯米企業現在已是台灣米業的龍頭之一,面對事業的成功,劉德隆、莊麗珠夫婦感到的不只有驕傲,還有一種傳承稻米文化的使命感。

「全世界有55%的人,是以米當主食。」莊麗珠說,「吃米卻不知道米是怎麼長成的,那就是一個問題。」

為此,聯米企業於2010年成立了台灣第一所稻米博物館,希望能讓下一代體驗「米」的情感,也以基金會的方式,推動米食文化的延續。

開館第1年,就有來自30餘國,超過30萬名遊客參訪。

「農民一輩子都是彎腰、跪著從事農耕,從來沒有抬起頭的一天。」莊麗珠說,「但我們希望消費者知道,從事農業一點也不可恥,沒有

農民的耕作,怎麼餵飽人類呢?」

基於這個理由,莊麗珠說:「我們在米的包裝上,也放了農友的肖像與故事,我們希望每個消費者覺得,自己買到了一份尊重。」

曾與聯米有技術合作的台中農改場博士李健捀說:「聯米企業的劉氏夫妻,在經營、銷售上很用心。特別是成立稻米博物館,對台灣米文

化的傳承貢獻很多。」

 

 

資料來源:

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.tw/11/5/2/164564.htm%E8%81%AF%E7%B1%B3-%E4%B8%AD%E8%88%88%E5%8F%B0%E7%81%A3%E7%B1%B3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