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者促盡速調整農業體質

學者促盡速調整農業體質 - 中時電子報

我國承諾WTO未來以「已開發國家」定位參與國際談判,不再引用開發中國家所享有的特殊與差別優惠待遇,外界預料稻米、大蒜等敏感性農產品,可能因擴大開放,被國外低價產品擊倒。不過,學者認為,台灣當初進入WTO,某種程度比照已開發國家條件,故現階段衝擊不大,反倒是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」(CPTPP),對市場開放要求更大。

 

台灣農業屬於小農經濟模式,生產成本高,一般認為,在國際貿易談判中,已開發國家必須放棄關稅壁壘,擴大市場的開放幅度,當國外低價農產品大量進入,台灣農產品將難以與其競爭。

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則認為,台灣當初進入WTO,相當程度已比照已開發國家條件,故現階段衝擊不大,反而WTO杜哈回合貿易談判自2002年啟動至今,十幾年來已近乎停滯,反倒是CPTPP等區域經貿協定興起,對貿易自由化的要求也更高。

楊明憲說,目前我國針對稻米、花生、大蒜等20項敏感性農產品,仍實施關稅配額防衛措施,面對貿易自由化關稅調降,這些項目與國外產品價差明顯,將首當其衝;他認為,要與國際農產品競爭,生產成本降低幅度有限,應從非價格競爭策略著手,強化農產的品種、品質及品牌。

前農委會主委、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名譽教授彭作奎也認為,CPTPP對會員國的要求一致,幾乎是百分之百開放,台灣應趁此時趕快調整產業經營結構,擴大農業經營規模,落實國土計畫對農地的保護,實施對地綠色補貼,讓農業收入加上補貼有機會優於非農業產業,台灣農業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。

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則表示,WTO多邊貿易近乎停滯,貿易自由化的挑戰在於台灣可能加入CPTPP;然而,台灣對農產品進口衝擊已調適得差不多,國人消費習慣固定,影響仍有限。

本文引用:中國時報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181020000499-260118